【两优一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洋生态研究所党支部先进事迹
来源:组织部 时间:2022-11-16

简介: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洋生态研究所党支部由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组成,拥有科研人员34名,其中24名是共产党员,党员占总人数的71%24名党员平均年龄36岁博士后1人,博士5人,硕士20人,本科8人;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3人。

守护蓝色海洋 书写党员底色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洋生态研究所党支部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海洋生态研究所主要承担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等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调查研究;渔业资源调查及渔具渔法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利用研究、海洋初级、二级生产力的利用效率研究、近岸海洋环境宏观治理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海洋浮游生物分类学研究等职能。

为鱼儿建“家”,在海底造“林”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海洋环境质量下降,渔业、珊瑚与海草等资源严重衰退。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力度,构建典型生态系统,2015年至今,支部党员分别在西沙、蜈支洲岛、鹿回头湾、冯家湾等地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及珊瑚礁、海草床生态修复,先后投放人工鱼礁近6000个,约2.6万空方;大型钢制船只3艘近千吨;移植造礁石珊瑚3500余个、海草10000余植株,面积约10余亩。他们在海水中利用促进碳酸根离子、富集钙离子和释放铁离子等方法,使珊瑚与海草生长率明显提升,人工修复成活率达90%以上。他们在海中建“房”造“林”,为海洋生物打造了一方海底乐园,色彩斑斓的珊瑚,随波荡漾的水草,穿梭畅游的鱼虾和肥厚丰美的螺贝,使蔚蓝的海底乐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坚守初心挑重担,主动作为当先锋

浩瀚无垠的海洋是无数生命的摇篮,蕴藏着大自然不可思议的奥秘。他们,便是打开海洋奥秘的一把钥匙。该支部党员一年中至少3个月的时间在海上做渔业资源调查和海洋环境监测。这群怀揣蓝色梦想的青年,渺小的身躯时常遨游于浩瀚的海洋中,与大海斗智斗勇,接受海浪的冲击,克服涌动的暗流,探寻海的秘密。在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挑重担、主动作为2017年,参与中越联合增值放流,该项目掀开了中越渔业合作的新篇章,也为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南沙岛礁吹填期间,该所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第一时间赶赴南海,连续30天,在海底30米深处潜水作业,最终完成了南海岛礁生态调查,提供了第一手南沙群岛30米深的海底珊瑚资料;2018年,韩国货船在西沙水域搁浅,造成珊瑚礁受损,该支部党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海洋生态损害索赔工作。树立了我国珊瑚礁涉外索赔的生动案例,有力彰显我国西沙领土主权和有效管辖;2008年至2020年,开展海南省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为《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提供数据结论;2019年,编写《海南省海洋牧场规划》,申报文昌冯家湾国家级海洋牧场,打造海南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监测网;2018年至今,该所人员在海洋环境调查期间,在西沙海域发现大量长棘海星破坏珊瑚礁,上报并组织清理长棘海星上万个;2021年4月,在西沙海域海洋环境调查中,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科研实际工作结合部门正在开展的为时近2个月的南海海洋调查春季航次任务,党员带头潜入海底最深处近30米,清理300余只长棘海星,为珊瑚礁提供有利生长条件修复海洋生态为了掌握南海海域的藻类、贝类、鱼类等生物分布情况及生活环境,他们的科考航线遍及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海域,为我省科学合理地开发西南中沙渔业资源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对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结硕果,砥砺前行谱新篇

3年来,这支年轻的团队建立了海洋环境综合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热带典型研究中心,并通过省实验室CMA资质认证和省司法鉴定资质许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2篇,编写专著2本,获得国家专利16项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政协优秀调研(考察)报告二等奖1项2020年度获得项目总经费2836.36万元,其中纵向项目1060.22万元,横向项目1776.14万元。已完成项目50个,年度资金共187.84万。目前在研实施项目15个,年度资金781.02万,其中纵向项目7个年度资金共557.22万,横向项目8个223.8万。申报项目16个,获得立项15个共1867.5万。该党支部先后被中共海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乐鱼平台授予“党建示范点”、“示范党支部”等称号。2020年院士工作站考核评定为优秀

“宁上山,莫下海”,古老的谚语道出海上从业者的艰辛。无情的海浪吞噬了许多前辈宝贵的生命。然而,浩瀚的南海深处,蕴藏着太多科学奥秘,亟待他们去探索。在“海洋强省”“海洋强国”的战略下,他们肩负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扛起海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担当,以科技创新守护蓝色海洋,用忠诚奉献书写党员干部的底色。

(责任编辑:汪思辰)